知识情报局搞定“奏鸣曲式”!
叮叮叮
现在开始上课咯
小宝贝们回忆一下
我们是不是经常在
琴巢音乐的节目单上看到
《xxx奏鸣曲》
这样的名字呢
咦?什么是奏鸣曲?
快跟着Q仔一起搞定奏鸣曲式
奏鸣曲(sonata)源自于拉丁文与意大利文中的动词sonare(v.)演变而来。
sonare(v.) 的基本释义等同于to sound也就是发出声音的意思。
最初奏鸣曲就是泛指经过乐器演奏而发出声音的曲子。
直到十八世纪中期,奏鸣曲才有了相对精确的解释,被称为奏鸣曲的曲子必须含有2个条件:
1.钢琴独奏或钢琴与另一种乐器的二重奏
2.超过1个乐章
奏鸣曲式(sonata form),是在古典时期之后在奏鸣曲、交响曲、协奏曲中第一乐章最常见的曲式,也就是曲子安排的一种方式。
就像是我们现在的流行音乐中的主歌-副歌,古典时期的音乐爱好者也非常清楚曲式的发展,以及曲子开头结尾可能会出现的变化。
奏鸣曲式就像是一个故事,我们小时候考试阅读理解的时候,老师会告诉你一篇故事都是会有一般的发展顺序:
①故事背景主角介绍
②事件发展
③回归主角本身蜕变
我们可以一起看一下《三个和尚的故事》
将这三个部分套入到奏鸣曲式中就是:
①呈示部:有2个主题,且有明确的调性对比。
②发展部:作曲家会将曾经出现的主题动机发展互动,或者加入新的变化和素材。有可能会出现转调或者调性模糊的样子。
③再现部:之前在呈示部出现的2个主题会再次出现,可是跟原先又不太一样。
在十八世纪古典时期的奏鸣曲式,除了分段的方式非常固定,整首曲子的调性也是有固定模式的。
①呈示部:如果主题1是大调的话,主题2就会是主题1的高5度大调;如果主题1是小调的话,主题2则是主题1的关系大调。
②发展部:调性不稳定不确定
③再现部:主题1会维持原先的本调,而主题2会变成与主题1相同的调式。
我们以C大调举例:
了解的奏鸣曲式的流程之后,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在曲子中的运用。
克列门蒂《小奏鸣曲》36之1,是每个学琴宝贝都会学习到的小奏鸣曲。小Q也经常在琴巢音乐会上听到我们的宝贝弹奏这首乐曲。
这首小奏鸣曲分为三个乐章,拥有不同的风格和速度,我们一起来依照今天上述中的方式分析第一乐章。
①呈示部:
一开始的呈示部-主题1(1-7)是C大调。
C大调的主题1结束之后出现了♯F,由音阶的方式进入到了呈示部-主题2(8-15)-G大调。
②发展部:
16小节起我们来到了发展部(16-23),曲风有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♭E,节奏上也有了不同的发展。
③再现部:
发展部结束之后就到了再现部,这次克列门蒂将再现部-主题1(24-30)移低了8度。
一般流程下,再现部的主题2就要变成不转调,延续主题1的调式,再现部-主题2(31-38)这次出现的时候不是G大调咯,是C大调。
最后全乐章已C大调作为结束。
跟着音乐我们再复习看一遍奏鸣曲式的流程
每周六晚8:00
琴巢在等你
不见不散